突擊檢查!古琴有幾根弦呢?可能有很多琴友都會自信地回答:“古琴,七弦,長三尺六寸五,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這個答案是正確的,卻并不完全正確。
古琴在最初只有五根弦,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一一對應。同時這五根弦也代表了五音,即我們常在詩歌文學中見到的宮、商、角、徵、羽。至于后加上的第六、第七根弦,這其中還有幾段有趣的小故事。
這兩根弦又稱“文弦”和“武弦”,目前我們常聽到的多為周文王和武王二人各加一根的說法。但事實上,這兩根弦的由來自古就有諸多爭議,弦的發(fā)明者有神農、堯以及周文王、周武王父子等幾位先賢。小編將民間流傳較多的幾個版本列舉如下:
一、堯加二弦之說
西漢揚雄在文中記載:“堯加二弦合君臣之恩?!睎|漢的《風俗通》中也沿用這一說法,記載曰:“六弦文聲主少宮,乃堯帝之所加也。七弦武聲主少商,亦堯帝之所加也?!?/p>
二、周文王加二弦之說
雖然在漢代文獻的記載中古琴一共有幾根弦,多以堯加二弦的說法為主,但《樂志論》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即“五弦作于虞舜,七弦作于周文武,此琴制之古者也。”
雖然后世的《隋志》中對于“琴為誰所制”的看法與《樂志論》不同,但《隋志》也認為“琴為神農所制”,而琴弦是周文王在五弦的基礎上,增加了兩根弦,而成“七弦”。
三、周武王加二弦之說
與《樂志論》和《隋志》恰好相反,在《大樂金璧記》(漢)中認為是由文韜武略的周武王以一人之力將“五聲”增加為“七音”,以此讓世人得知“文武之所好者”。
四、周文王、武王加二弦之說
到了清朝,在李光地所撰的《朱子禮纂》中,載明“堯使無句作琴,五弦非作于舜,舜嘗彈之以歌南風而已,傳以周文、武,加二弦?!?/p>
以上說法出入甚多,可能只是古人的一種想象,所以并不能作為歷史考證的材料,大家看過只當圖一樂罷了。
雖然只有七根弦,但古琴調式卻多達35種。若按照五聲音階來定弦,古琴的音域則有四個八度零一個大二度。雖然這個音域在眾多樂器中稱不上出類拔萃,但用來抒發(fā)情感確是足夠了。況且,在彈弦樂器中,古琴是一種較獨特的樂器。因為古琴的琴面為指板古琴一共有幾根弦,沒有柱和品,所以琴人在演奏時需要將琴橫置于桌上古琴一共有幾根弦,右手投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至于音準,則要完全依靠琴徽標記。因此,要想將古琴的每個音彈準,可不是一件易事。
等到琴友們可以熟練彈奏古琴后大家就會發(fā)現(xiàn)古琴表現(xiàn)力特別豐富,運用不同的彈奏手法,可以發(fā)揮出很多藝術表現(xiàn)的特色。
眾所周知古琴有散、泛、按三音。它的散音嘹亮、渾厚,宏如銅鐘;泛音則透明如珠,豐富多彩;按音更是因為吟猱余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恰如人生的特點,被古人視為天地人中的“人”。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fā)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