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琴”“流水”這些字眼,自然而然就聯(lián)想到“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的典故。而琴臺音樂廳毗鄰的江城著名文物旅游景點——古琴臺,其別名正是:俞伯牙臺。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慶初年,東對龜山、北臨月湖,不僅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中國著名的音樂文化古跡,享有“天下知音第一臺”的美名。
▲“天下知音第一臺”—中國武漢·古琴臺,又名:俞伯牙臺
《列子?湯問》有云: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p>
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琴曲《流水》,最早見于明代朱權的《神奇秘譜》。朱權序云:“《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shù)。至宋《高山》分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列子云:伯牙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后來,清代張孔山據(jù)此打譜的“七十二滾拂”《流水》,載于《天聞閣琴譜》,成為了蜀派的代表琴曲。
蜀派亦稱川派,泛川派。形成時期為清代。創(chuàng)始人為著名琴家張合修(孔山)。為中國近代漢族古琴演奏九大派別之一,此琴派的主要藝術風格為躁急奔放、氣勢宏偉。
說到蜀派創(chuàng)始人還有一個小故事。相傳張孔山原是浙江的一個道士,幼年從馮彤云學琴。清咸豐年間游方到四川青城山。后咸豐至光緒年間主要在四川教琴,其間亦曾出游湖北一帶,在成都和漢口等地都傳授了不少弟子,被認為是蜀派琴家的主要代表。所傳“七十二滾拂”《流水》,氣勢磅礴,為近百年來琴家所推崇。現(xiàn)存明、清各家琴譜《流水》多為七段或八段。而張所傳《流水》為九段,其所加第六段全用滾拂,為以前各譜所未見,所謂“七十二滾拂”之名,即由此出。
《流水》自此,從寫意的抒情轉(zhuǎn)變成對自然界力量之美的崇敬。1977年,美國發(fā)射的“旅行者”號飛船上載的噴金唱片就錄有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張孔山譜的《流水》,期望在星外找到“知音”。
微信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