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1日下午,重慶工商大學南山書院闟然堂里座無虛席,馬維衡先生為重慶琴友帶來一場題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古琴》的精彩講座。
馬維衡先生是中國斫琴名家、中國古琴學會副會長、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古琴藝術(廣陵琴派)傳承人、漢風古琴制作技術研究所所長、漢風古琴藝術館館長、揚州大學藝術學院兼職研究員、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兼職教授、重慶南山琴社榮譽社長。此次應南山琴社之邀,為重慶琴友作公益講座。
上圖:南山琴社社長劉宏毅主持講座。
馬維衡先生從自己學琴的經(jīng)歷講起,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中國古琴藝術的歷史淵源、文化特質,以及與戲曲、書畫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聯(lián)系,講解了古琴藝術承載的禮樂思想,以及對士人修身的重要作用。讓在座琴友進一步加深了對古琴文化的理解。
上圖:馬維衡先生精彩演講。
在回答琴友提問時,馬維衡先生詳細講述了選材、造型、槽腹、調音、合琴、髹漆、上弦等斫琴工藝的精髓和習琴精要。他說,每一張琴的斫制,都需要根據(jù)其木質等特性,進行恰到好處的處理,因此古琴不會千琴一音,而是各具特色,正如世界上任何兩個人的相貌都不完全一致。他舉例說,古琴內天柱、地柱位置,要根據(jù)木質結構和試音效果在一定范圍類調整確定,而不是像有些西洋樂器,完全按照圖紙設定的位置來確定。這其中需要的是斫琴師的經(jīng)驗和水平。因此,斫琴需要見多識廣,需要精思善悟,需要文化積淀,需要責任使命,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上圖:琴友專心聽講。
上圖:講座現(xiàn)場。
馬維衡先生和同行的南風琴社秘書長張為女士還應琴友之請現(xiàn)場撫琴。馬維衡先生一曲《憶故人》和張為女士一曲《流水》,令全場琴友如癡如醉,深深體味了余音繞梁之妙。
上圖:馬維衡先生精彩演繹演奏《憶故人》。
上圖:張為女士演奏《流水》。
講座結束后,南山琴社向馬維衡先生贈送書法作品。這幅書法作品是由南山琴社副社長兼秘書長王穎女士創(chuàng)作的精品力作。馬維衡先生表示感謝,并表示將向南山琴社回贈一張他親手斫制的古琴。
上圖:南山琴社向馬維衡先生贈送書法作品。
當晚,恰逢農(nóng)歷四月十五月圓之夜。馬維衡先生一行與南山琴友雅集南山書院。香樟林中,德化樓前,曲硚織夢,橫塘搖影。興之所至,或擊節(jié)歌而舞之,或操縵吟而誦之,深得古人遺風。
又訊:據(jù)南山琴社副社長兼秘書長王穎老師介紹,南山琴社古琴傳習第八期啟蒙班將于6月4日(星期六)上午開班,第五期、六期初級班將分別于6月2日(星期四)、6月5日(星期日)晚上開班。其中啟蒙班為古琴零基礎學習班;初級班為啟蒙班結業(yè)學員或經(jīng)測試有相應水平者的學習班。如有意參加學習者,請與王老師聯(lián)系,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