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訊11月25日下午,一場古琴音樂會,正式拉開了“山水清音——玉巖書院活化項目(古琴文化系列)”,這也是玉巖書院文化遺產更深層次保護與活化的開始。
古琴音樂會。
古琴音樂會。
據記者了解,玉巖書院為廣州海事博物館下轄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南宋時期。據介紹,“山水清音——玉巖書院活化項目”旨在更好挖掘書院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回溯書院的教育與文脈傳承、探索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第一期,廣州海事博物館以古琴為主題,依托始建于南宋時期的古書院——玉巖書院,聯(lián)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廣陵琴派)江蘇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朱正海共同策劃發(fā)起。共展出揚州市七星古琴制作研究所所制古琴27床、廣州雕塑院古琴主題作品3件。
該項目通過展示、沙龍、雅集等方式,從玉巖書院的建筑、歷史、文人精神及古琴的歷史演變與樣式、古琴的彈奏方法、古琴所承載的文人品德、宋代文人的風雅生活等方面,共同書寫文人與琴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古琴文化系列”的展示,融入了策劃團隊的許多巧思?!啊}崗香雪’的起源,是鐘玉巖辭官回家經過梅嶺帶回的百株梅樹,漸漸演變成‘十里梅花渾似雪,蘿崗香雪映朝陽’的景象。所以我們在入口處,以梅花為引,邀請大家同賞‘梅花三弄’。”策劃團隊介紹。
記者還發(fā)現(xiàn),展示以玉巖書院內7個空間,暗喻古琴的“七弦”。展示內容,始于“韻起”,玉巖書院門前,一個“攜琴訪友”的小場景,傳達出對即將見到“友人”的欣喜及即將對古琴展開探訪的期待。
攜琴訪友。
第一單元,位于玉巖堂的“千年琴音”,選取《廣陵散》作為主基調,結合相關人物故事,帶領觀眾回溯古琴的發(fā)展簡史、認識各類琴式,還通過互動 展項 等方式,讓觀眾了解古琴琴派。
以琴喻己,格物致知。在位于玉巖舊時讀書處——種德庵的第二單元“琴以養(yǎng)德”篇章,則以儒家精神為主題,用一曲《文王操》,回顧“仲尼學琴”的故事,呈現(xiàn)出古琴與儒家精神的關系。 第三單元“大音希聲”位于天尊堂,通過一曲以琴音繪就潮平水闊,歸雁群集的畫面的《平沙落雁》,表現(xiàn)出古琴藝術與自然物象的緊密聯(lián)系,呈現(xiàn)了古代文人以琴求道,期望通過撫琴達到“物我合一”的精神狀態(tài),透見琴人對自然萬物的神往。
觀眾可對照翻版裝置,動手將“減字譜”彈奏出來。
古琴與道教的關系。
第四單元“攻琴參禪”位于觀音殿,在《普庵咒》的琴聲中,觀看藝術裝置“菩薩撫琴”,欣賞搭配“天樂不鼓自鳴”的動畫,感受古琴與琴僧的密切關系。
第六單元“碧澗流泉”,策劃團隊根據蘿坑精舍一側月門外的石壁流泉,巧妙地構建出嶺南琴派琴曲《碧澗流泉》的主題場景,并利用此處較為開闊的優(yōu)勢,將此處打造成互動空間,營造出“宋人四雅”的氛圍。觀眾可在此動手點茶、插花等,親身體驗宋代文人的生活。據透露,在項目開展期間,策劃團隊還將邀請專業(yè)的古琴、香道、花藝、茶藝老師,舉辦各類專場活動,與觀眾一起走進宋代文人的世界。
“碧澗流泉”前,彈《碧澗流泉》。
走出蘿坑精舍,沿著石階進入第六單元“高山流水”,在“流水”的琴聲中,“穿越”到伯牙與子期在曠野石壁前“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意境中,了解嶺南大儒湛若水、清代名臣張之洞與玉巖書院的故事。
最后一個篇章“遺音言志”位于文昌廟,結合玉巖書院內文天祥《幕府雜詩》詩刻四屏和嶺南琴派琴人鄺露“抱琴死”的故事,為觀眾娓娓道來琴人的家國情懷。文昌廟屋檐下的“檐下焚香靜斫琴”展示區(qū)域,將古琴從選材到成琴的過程一一展示在觀眾面前,讓觀眾一目了然地了解斫琴工藝及文人斫琴背后的故事。
斫琴工坊。
項目展示的尾聲“曲終”,為觀眾呈現(xiàn)了古琴與天、地、人的關系,讓觀眾對古琴有更深的認知。與小場景中的人物一起,互相道別,為這場與古琴的約會寫上句號。
同時,記者也了解到,在項目開展期間,該館準備了古琴與書院建筑、 文人生活、古代樂器等主題的講座、雅集及教育活動。如“援琴鳴弦——古代樂器通識課”聯(lián)合古琴專家,駐點開設樂器通識課程,與觀眾一同體驗古代樂器的彈奏和制作及文化背景;“瑤芳玉葉——宋代傳統(tǒng)插花體驗”聯(lián)合花藝師,以宋代古畫中的花藝作品為藍本,與觀眾一同復原“畫中花”……
“山水清音——玉巖書院活化項目(古琴文化系列)”
地點:廣州市黃埔區(qū)玉巖書院
采寫:新快報記者許婉婕 通訊員海博宣
攝影:新快報記者夏世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