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陸芳/文 通訊員 陳鴻/攝
杭州西湖邊南山路上,距離柳浪聞鶯不遠處,有一處安靜的里弄叫“勾山里”。
走進去,可以看見勾山里17號的門牌,石庫門建筑的青石門坊上刻著“西湖琴社”四個字。
時常可見來自五湖四海的天下琴人,到此叩訪,絡(luò)繹不絕。有白發(fā)蒼蒼的老者,有幼兒園的頑童,還有金發(fā)碧眼的老外。
很多人隨身背著一張古琴,所謂劍膽琴心,像極武俠小說中仰慕高手的登門拜訪。
門里面,“西湖琴社”中,有高人雅士撫琴論道,有初來者拜師學藝,更有清越的古琴聲不絕于耳。
中國的古琴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代,文人所推崇并要掌握的“四藝”琴棋書畫,古琴、圍棋、書法、繪畫,古琴居首。
古琴藝術(shù)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藝術(shù)水準最高且最具民族精神、審美情趣和傳統(tǒng)藝術(shù)特征的器樂演奏形式。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古籍記載伏羲作琴 ,又有神農(nóng)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舜定琴為五弦 ,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
2003年,具有三千年歷史的中國古琴向聯(lián)合國成功申遺,成為人類遺產(chǎn)。西湖琴社則是這一人類非遺中的全國八大琴社之一。浙派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古琴流派,以“疏暢清越”的琴樂風格名揚天下。2008年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遺擴展項目,又于2010擴展進入人類非遺。
而勾山里的“西湖琴社”,正是新浙派古琴的源頭,見證了浙派古琴的復興。
徐氏祖孫三代古琴人,在這里以琴傳音,傳承著浙派古琴的千年文化。
徐君躍的祖父徐元白是新浙派古琴的開創(chuàng)者,被稱為“重振浙派第一人”。祖母黃雪輝與父親徐匡華也都是著名浙派琴家。出生古琴世家的他,自幼便隨家人習琴,后又師從姚丙炎、龔一、吳文光等古琴名家,盡得真?zhèn)?,是浙派徐氏古琴的第三代傳承人?/p>
徐君躍從小在勾山里長大,今年是他從祖父、父親手中接棒成為西湖琴社掌門人的第18個年頭。
近日,潮新聞記者來到西湖琴社,獨家專訪了徐君躍。
1】勾山里的“西湖琴社”,徐氏三代浙派古琴人
“西湖琴社”一樓是客廳,陳列著與古琴有關(guān)的各種文獻資料,墻上是徐君躍祖父徐元白、祖母黃雪輝、父親徐匡華等人的老照片。
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墻上掛著的各式古琴,以及屋子正中擺放的兩張古琴。
上世紀五十年代,徐元白一家遷入現(xiàn)今西湖琴社所在地——勾山里17號。
祖父1957年去世后,在浙江文史館工作的祖母黃雪輝依然挑起古琴傳承的重擔,讓古琴的傳承綿延不斷。
1979年,以父親徐匡華為主的杭州古琴愛好者在杭州市文聯(lián)、音協(xié)的幫助下,在徐氏勾山里的家中,組織起了“杭州古琴研究小組”,時不時舉辦客廳雅集。1986年,西湖琴社在此正式成立,父親徐匡華成為社長。
徐君躍出生時祖父已經(jīng)去世。他對古琴的愛好是祖母一手培養(yǎng)的。
“我是祖母帶大的,她常哼著古琴曲,拍著我的背,哄我入睡。第二天又是在她彈奏的古琴曲中醒來?!?/p>
“祖母經(jīng)常帶我出去走走,在西湖美景中,讓我慢慢領(lǐng)悟什么是情景交融,什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境?!?/p>
小時候,令徐君躍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家中的古琴雅集。祖母與父親會邀請很多琴家琴友一起來家里彈琴喝茶,頗有古代文人雅士聚會的風范,這些來訪的琴家琴友也會在勾山里小住,大家交流切磋,他也得到過這些琴家們的指導。
而他把古琴當作玩具,邊彈邊玩,漸漸也有了學習、演奏的興趣。
他說,祖母對他的教育不僅僅是琴藝方面,更多的是為人處事方面。祖母和父親對于推廣古琴文化幾乎不遺余力。條件困難的學生經(jīng)常吃住都在他們家,有的還一住一個多月。他們還會把琴、琴譜、書籍、唱片送給學生?!白婺负透赣H告訴我,天下琴人是一家”。
2】雷鋒塔下的“半角山房”,曾有個“壺碟會”
在西湖琴社一樓客廳的中央,掛著徐元白畫的一副蘭花圖。
徐君躍說,祖父琴棋書畫皆通,最喜歡畫蘭花。
蘭花圖邊上是徐元白好友,國學大師、一代儒宗馬一浮為其所寫的一副對聯(lián)“泠泠七弦上”“棲棲一代中”。
“泠泠七弦上”,出自唐朝劉長卿的詩《聽彈琴》“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琴又稱七弦琴。
“棲棲一代中”則出自唐朝李隆基的《經(jīng)鄒魯祭孔子而嘆之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講的是孔老夫子一身奔波,忙忙碌碌周游列國,疾惡鄙陋世俗。
馬一浮將徐元白一生致力于浙派古琴的傳承和推廣比做孔子,可見其對徐元白的推崇。
而徐元白的一生也堪稱傳奇。
在古琴藝術(shù)中,浙派古琴自成一體,演奏追求“微、妙、圓、通”的藝術(shù)境界和文雅、恬靜、簡潔、灑脫的意境,以中正、平和、細膩、輕婉的曲風名揚樂壇。
浙派古琴藝術(shù)流傳于浙江地區(qū),這一流派的發(fā)展分古代和現(xiàn)代兩個時期。
古代浙派古琴藝術(shù)起于南宋,創(chuàng)始人為郭楚望。他創(chuàng)作了《瀟湘水云》《泛滄浪》《秋鴻》等傳世作品。
郭氏傳藝于劉志方,劉志方又傳毛仲敏、徐天民,由此形成在當時琴界占有重要地位的浙派。
其后徐天民門下在元明時期傳承四代,將浙派古琴藝術(shù)推向頂峰,一時有“浙操徐門”、“徐門正傳”之目。
入清以后,浙派古琴藝術(shù)漸趨衰微。
而再度將浙派古琴發(fā)揚光大的,就是徐元白。徐元白也被譽為“重振浙派第一人”,浙派古琴大家,新浙派的開創(chuàng)者。他在古琴演奏、琴學理論創(chuàng)作、音律研究、傳授和斫琴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
徐君躍說,祖父出生于1893年,號原泊,浙江臺州椒江海門人。曾祖父徐月秋精通樂曲,擅奏琵琶、三弦等樂器。
1912年,祖父在蘇州天平山拜杭州“照膽臺”方丈——清末浙派大琴家大休上人為師,勤學苦練,盡得浙派技藝,并有所創(chuàng)新。后走訪“諸城派”鼻祖王賓魯、“山林派”李子昭、“九嶷派”創(chuàng)始人楊宗稷、“廣陵派”琴家張益昌,又與查阜西、吳韜等琴家結(jié)識或師或友,并與北京“岳云”、揚州“廣陵”、蘇州“今虞”、南通“梅庵”等琴社團體頻頻往來,博采眾長。
他說,祖父在古琴演奏技巧上繼承了浙派“微、妙、圓、通”的瀟灑奔放特色,自成一種古樸典雅、深造內(nèi)含、善于抑揚頓挫的獨特風格,所彈奏的琴曲韻味深長。
18歲時,祖父由李濟深先生介紹,追隨孫中山北伐,一度宦游江、浙、豫、閩、蜀等地。
1931年徐元白在南京與徐芝蓀等組建“清溪琴社”,1933年在開封組建 “中州琴社”,1936年協(xié)助查阜西等琴家成立“今虞琴社”。
抗戰(zhàn)期間,祖父與楊少五等人在重慶組建了“天風琴社”,并任社長。在重慶大轟炸的時候,敵機肆虐炸彈頻扔,但天風琴社的琴聲從未斷絕。
祖父把《義勇軍進行曲》《大路歌》《和平頌》等救亡歌曲移植到了古琴之上,從而開辟出烽火歲月里的“文化桃源”,被時人稱為“抗戰(zhàn)時期華夏文化絢麗異彩的一次弘揚”。
1928年,祖父購置杭州雷峰塔邊上蘇家山東的半角山房,作為居所。伴著湖光山色,祖父與祖母常撫琴弄弦,奏山水清音。在這里,祖父開始授徒和舉辦一月一會(壺碟會)雅集活動。
徐君躍說,“ 壺碟會,諧音 ‘蝴蝶’。就是來參加雅集的人,自己帶一壺酒一碟菜,大家一起聚會,彈琴、品酒、喝茶。”
他說,“壺碟會”中很多琴人或者文化人得到一張琴,都喜歡給大家一起分享,所以祖父經(jīng)常會在雅集上讓大家一起品鑒、雅玩。
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祖父棄官回到杭州,重整半角山房,與張味真、馬一浮、張宗祥、張大千、蔣蘇庵、呂佛庭等友人,重新恢復舉辦“西湖月會”活動。
徐君躍說,祖父古琴的理論思想主要源于清代浙派琴學專著《春草堂琴譜》。祖父還編撰了《天風琴譜》及琴論多篇,以藝術(shù)實踐和理論極大推動了浙派古琴藝術(shù)的復蘇和繁榮。
3】琴中良醫(yī)與一段“木石之緣”
“西湖琴社”的墻上掛著各種形制的古琴。徐君躍說,古琴的形制有多種,很多以圣人名字取名,比如仲尼式、伏羲式、神農(nóng)式等。
古琴與琴人在演奏時以“人琴合一”為最高境界,平時也經(jīng)常是片刻不離。按照現(xiàn)在的話說,古琴可以說是琴人的“靈魂伴侶”。
他說,古琴因為腔體小,斫琴的工藝復雜考究,如果保養(yǎng)修繕得當,在使用上幾乎是無壽命期的。作為古董的古琴,即使有上千年的歷史,到現(xiàn)在依舊能夠拿出來演奏。
“西湖琴社”的“鎮(zhèn)社之寶”是之前有琴友來尋訪的蘇東坡監(jiān)制的那張宋代古琴“疏桐”嗎?
徐君躍笑著表示,社中確實收藏了一張宋琴。這張琴是北宋元祐四年間,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做官時,在杭州梵天寺監(jiān)制的一張古琴。祖父偶遇而得,非常有價值。
不過他表示,“鎮(zhèn)社之寶”倒不是這張宋琴,而是一張無名的唐琴。
“我祖父祖母都非常喜歡這張?zhí)魄?,他們生前對這張琴可謂是須臾不離身。這張?zhí)瞥徘伲沃屏鲿?,非常秀氣。琴首是塊玉石,足、枕也是玉,裝飾考究。音質(zhì)也非常好?!?/p>
他說,著名古琴家吳景略之子,也是他的老師,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吳文光每次到杭州,都會讓徐君躍把這張?zhí)魄倌贸鰜?。他在杭州一天就要撫一曲,撫完后更是愛不釋手?/p>
不過徐君躍自己最喜歡的,則是一張明代“寧王琴”。寧王即明代藩王朱權(quán)。朱棣登上皇位,朱權(quán)改封南昌后,從此遠離朝政,避地幽隱,專心編纂書籍,研究藝術(shù)。
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朱權(quán)歷經(jīng)十二載,編撰完成了一本叫《神奇秘譜》的古琴譜,這也是現(xiàn)存最早刊印琴曲減字譜的古琴譜集。
“這張琴的形制和斷紋都非常漂亮,聲音也是上佳。且因是王琴,制作的標準也很高?!?/p>
不過徐君躍現(xiàn)在演奏經(jīng)常用的是另一張明代古琴“益王琴”,聲音通透,他也很喜歡。
聊到古琴,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是國內(nèi)乃至國際上在琴譜、琴器、古琴錄音檔案等收藏最豐富的學術(shù)機構(gòu),現(xiàn)藏有自唐代到民國時期的古琴92張。
去年2月,中國工藝美術(shù)館、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館落成開館暨“中華瑰寶——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和工藝美術(shù)展”開幕。開幕展覽中“曠古遺音”,展出了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收藏的晚唐至民國的28張古琴。
這其中就有徐君躍祖母捐贈的一張宋琴,還有一張是徐君躍祖父親斫的古琴。
上世紀30年代,徐元白與其弟徐文鏡也以斫制古琴聞名,他們曾自制琴50余張,流傳各地,尤其在斫制仿唐琴方面取得獨到造詣,成為斫琴高手。
徐君躍說祖父不僅是斫琴高手,還被譽為“琴中良醫(yī)”,并成就了一段“木石之緣”。
西泠印社的徐克芳是一位篆刻家,他得到了一張仲尼式宋琴“萬壑松風”,但有點破了,聲音不理想。于是找到徐元白,請良醫(yī)醫(yī)治一下。徐元白重修了古琴并刻了重修內(nèi)款。徐克芳非常高興,覺得古琴的聲音“頓覺音實而宏,符合萬壑松風之原意矣”。
在一次西湖月會上,徐元白用重修后的“萬壑松風”演奏了一曲。
一位叫楊應(yīng)鵬的琴友聽罷一曲,像是入了魔,幾天睡不好,總有琴聲在回響,茶飯不思,很想得到這張琴。
但“萬壑松風”對徐克芳來說也是寶貝,怎會舍得呢?后來,畫家唐云給楊應(yīng)鵬出了個點子:徐先生是篆刻名家,對印石也很鐘愛,若他能去找些名貴的印石來和徐先生交換,說不定能成。
于是唐云作為中間人,最后楊應(yīng)鵬拿著幾塊辛苦覓得的上好雞血石和田黃,才從徐克芳那里換回這張“萬壑松風”古琴,從而成就了一段木石之緣的佳話。
楊應(yīng)鵬得到琴后,即和徐元白學琴,后遷居上海。
徐君躍說,“前幾年,楊應(yīng)鵬的孫子楊光找到我,說琴的雁足掉了,讓我?guī)退抟幌?。我?guī)退藓煤螅哺覍W琴?!?/p>
徐君躍說,馬一浮先生也酷愛古琴,當年馬老住在西湖花港蔣莊時,與祖父的半角山房隔蘇堤相望,渡西湖相通。
馬一浮撫琴需要調(diào)音時,常常劃一小舟過湖請祖父調(diào)試,有時也請祖父弟子姚丙炎上門調(diào)試,而搜羅到了老琴需要修復,一定會前來半角山房找祖父。
有一次,馬先生攜琴前來調(diào)弦,祖父祖母正在種菜,于是就請父親代勞。當祖父祖母提著剛從菜地里摘下的新鮮蔬菜回到廳堂,父親已為馬先生調(diào)好琴弦,在演奏祖父新創(chuàng)作的《西泠話雨》,馬先生聽后贊此曲作得好。那天徐馬二人興致很高,直到雷峰夕照,馬先生才乘小船回去。
4】張藝謀的《英雄》中的盲人琴師
西湖琴社的墻上,有一張張藝謀電影《英雄》的劇照。一位仙風道骨的盲琴師一襲白衣,白須、白發(fā)隨風拂動,神情似水,專心撫琴。這位琴師扮演者就是徐君躍的父親徐匡華。
2002年末《英雄》上映后,記者也曾專程到勾山里的“西湖琴社”采訪徐匡華先生。
徐匡華是徐元白之子,新浙派古琴的第二代傳承人。他從小對古琴耳濡目染,13歲在父親的傳授下學古琴。
抗戰(zhàn)暴發(fā)后,時局動蕩,徐匡華中斷古琴練習,就讀四川大學史地系,后任上海正中書局編輯,在重慶、上海、杭州等地教過書。
“文革”后期,他這個“逍遙派”沒事呆在家中,重新開始焚香操琴。也許境遇的變遷讓他對古琴有了新的領(lǐng)悟,琴藝大進,以后一直練琴不輟。而從杭四中地理老師退休后,徐匡華更加一心撲在古琴事業(yè)上。
1982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為他和宋景濂錄制的琴簫合奏曲《思賢操》,被亞太會議挑中,送到聯(lián)合國,并出版了樂譜,向全世界音樂教育機構(gòu)推薦, 成為國際上廣為流傳的一首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名曲1992年,他組織舉辦了古琴歷史上第一次古琴比賽,當年比賽的獲獎?wù)攥F(xiàn)在都是古琴界的頂梁柱,這次比賽對于古琴的普及和推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001年,徐匡華出演張藝謀電影《英雄》,飾演盲人琴師一角。
當時,張藝謀在電影中需要一位年齡大的有一定名望的古琴演奏家,托人在浙江秘密尋找。后浙江文化界有人推薦了84歲的徐匡華。
張藝謀派了兩個副導演專程趕到杭州,把徐匡華接到了橫店。張藝謀見到徐匡華后,覺得與他心中古琴師的形象很相近。而徐匡華就在橫店呆了下來,這一呆就是20多天。
電影中,無名舞劍,長空執(zhí)槍,兩大絕世高手棋亭對決。盲琴師著一身白衣,白須,白發(fā),盤膝而坐,撫琴相伴。他的衣袂隨殺氣而動,而他,從容淡定,心如止水。酣斗愈烈,琴聲漸急,驀地,一聲絕響,七弦齊斷!長空被無名一劍擊倒,盲琴師收拾殘琴,翩然而去。
這是和古琴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徐匡華,第一次“觸電”,他的名字也隨著電影在海內(nèi)外上映,開始為全球觀眾所知。
徐君躍說,《英雄》影響力很大,用現(xiàn)在話說,古琴因為這部電影“出圈”了。
“電影上映后,我們家更熱鬧了,經(jīng)常有琴友找過來,有的甚至是千里迢迢從歐美飛過來,只為和我父親學古琴?!?/p>
5】西湖琴社的第三代傳人
徐君躍說,“我覺得自己的習琴之路比較幸運,出身古琴世家,自幼在家中聽祖母和父親彈琴,耳濡目染,有他們啟蒙和祖母的耐心教導,我對古琴熱愛至深?!?/p>
他說,家里經(jīng)常有各地各派大琴家來訪如程午嘉、梁在平、吳景略、張正吟、梅曰強等,使他開闊了眼界并得到諸多指導。
“十幾歲時,父親決定送我去上海跟隨龔一老師和姚丙炎老師學習?!跋肫鹨Ρ桌蠋?,他是我祖父徐元白的學生,受到祖父樂觀灑脫的影響,他總是給我一種寧靜樂觀的感覺。每次去他家上課,先見到他時,他不是在彈琴就是在打譜,心無旁騖,沉浸在自己的古琴世界里。之所以能如此投入地做一件事,與師母的照顧是分不開的,師母承擔了所有家務(wù)和雜事,才讓姚老師可以不為瑣事操勞。記得當時學《烏夜啼》時,被他的琴聲所感染,那種流暢、節(jié)奏自由靈動,無拘無束的感覺讓我至今難以忘懷。”
“記憶里那時候去上海買票都很困難,五六個小時的車程,還買不到座位票,過道里站滿了人,我只能擠在里面,擠不下的時候甚至躲在別人的椅子里面。到了上海之后,就住在親戚家里,一呆就是一陣子,老房子舊且小,只能在客廳里打地鋪,正是這些磨難讓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的學習?!?/p>
他說,印象里龔一老師的家當時也很局促,九平方大,放不下琴桌,上課的琴只能放在縫紉機上,雖然教琴的環(huán)境不優(yōu)越,但是龔老師完全不會被影響,他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給我打拍子,每一次回課都非常嚴格,每個細節(jié),每個節(jié)奏,都要精準。往往學習的琴曲都要自己抄寫。龔老師的這些教學方法和嚴謹?shù)娘L格讓他很受益匪淺,現(xiàn)在的日常教學,他也會不由自主地要求學生的每個細節(jié)。
徐君躍還有一位老師是吳文光老師,在中國音樂學院跟吳老師學琴時,生活條件已經(jīng)好了,那些日子仿佛在輕松愉快中學習。吳文光老師很擅于探索新生事物,勇于創(chuàng)新。
“他說“我是虞山派琴人,你是浙派琴人,彈一下我虞山派的琴曲,看會有什么不同”,一起探討兩個流派的異同,并提出意見,吳老師常常勉勵我,跟他上課很放松,時有談笑風生?!?/p>
“這三位恩師是我人生之幸,他們是琴壇大咖,他們教會我的不僅是琴藝,還有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這些都是彌足珍貴的財富。”
1992年,徐君躍獲得了杭州國際古琴邀請賽最高獎,2004年獲全國古琴大賽成年組金獎。
徐君躍大學本科學的也是音樂,后又攻讀了中國音樂學院古琴專業(yè)碩士學位,現(xiàn)為中國樂器協(xié)會古琴專業(yè)委員會會長、中國琴會副會長、浙江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浙江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浙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西湖琴社社長、澳大利亞中國琴會名譽主席、G20及杭州城市宣傳片形象代表、獲杭州亞運會開幕式突出貢獻獎等。
他著有《浙派古琴藝術(shù)》《浙派古琴教程》等,主編《全國藝術(shù)特長生古琴專業(yè)等級測評教材》《〈西麓堂琴統(tǒng)〉鉤沉》等。
徐君躍一直致力于新曲創(chuàng)作和古琴打譜。他創(chuàng)作曲目有《湖畔楓吟》《西湖夢尋》《仰湖山》《月舞》《春意》等。
其中《仰湖山》是根據(jù)徐元白的詩句“俯仰湖山未盡情,縱橫詩筆紀游程”改編,用古琴描寫西湖的優(yōu)美風景,并以景寓情,追思與西湖相關(guān)的先賢與事跡。
他說:“古琴可以修身、可以靜心。只要你用心去感受,歷史的痕跡就在琴音里面?!?/p>
徐君躍還希望自己能喚醒更多沉睡的古譜。古琴雖號稱有三千多首,但今人演奏的不過幾十首,大量的琴譜沉睡在古譜中。
古琴演奏最早是沒有譜子的,也沒有節(jié)奏,到唐末才出現(xiàn)減字譜。所謂減字譜,即是將中國文字減化縮寫,將減化后的內(nèi)容重新組合成一種復合文字,來記載左右手的指法、徽位、弦序一系列內(nèi)容。到清代才出現(xiàn)了簡譜。
祖父編撰《天風琴譜》則第一次將減字譜和簡譜結(jié)合使用傳播。
去年7月,《天風琴譜新編》正式出版了,終于完成了祖父的一個心愿。
而打譜就是將大量的古譜變成現(xiàn)代人可以使用的琴譜。
徐君躍已經(jīng)打譜曲目有《蔡氏五弄》《塞上鴻》《滄江夜雨》《蕭韶九成》《蒼梧怨》《雪窗夜話》《神游六合》等幾十首。
在西湖琴社中,還收藏著徐元白、徐匡華演奏古琴的唱片。
有樂評人表示,徐君躍的演奏承其祖風,音樂醇美、細膩蒼勁。風格舒展流暢,內(nèi)涵而細膩。旋律處理跌巖多姿,疾徐分明,充滿活力。
要徐君躍評價一下他的演奏和祖父、父親的不同,他謙虛地表示,結(jié)合時代審美需求,他比較注重演奏技巧和音樂表現(xiàn)力。
徐君躍也已出版發(fā)行《梅花三弄》《唐琴》《西泠話雨》《廣陵散》《浙派徐門嫡脈——徐君躍師生古琴演奏合輯》《西湖夢尋—徐君躍古琴獨奏專輯》等多張CD。
“古琴的表演形式比較單一,主要是獨奏、琴蕭合奏和琴歌。我一直在探索古琴的表演形式,比如重奏曲、協(xié)奏曲,我還跨界與合唱團、樂隊合作。大雅的古琴,甚至可以和大俗的絳州鼓樂合作?!?/p>
徐君躍還為全國十大舞臺精品劇《陸游與唐琬》《公孫子都》等戲劇、電視片配樂。這些年,徐君躍也樂于施教,傾力將古琴藝術(shù)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nèi)發(fā)揚光大。
到現(xiàn)在,他的學生已有數(shù)千人,來自世界各地以及遍布全國各省,今年就有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泰國、荷蘭等多個國家的學員。學員年齡最小的才四五歲,最大的已逾80歲。這其中,有在學院里培養(yǎng)的專業(yè)人才,也有在琴社里學習,學成之后自己帶學生、開琴館的。
“祖父祖母父親在困難的時期,都堅持推廣弘揚古琴文化,這種精神傳承到我,我就有這樣的使命和責任要去擔當,去多做一點事情,多盡點心。”徐君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