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十大名曲《瀟湘水云》賞析
古琴曲《瀟湘水云》最早見于明朝朱權編寫的《神奇秘譜》,其題解說:“臞仙曰,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為瀟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為曲,有悠揚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興;更有滿頭風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p>
《瀟湘水云》相傳由南宋浙派琴家郭沔(字楚望,約公元1190—1260年)創(chuàng)作。當時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游航。每當遠望九嶷山為云水所蔽,見到云水奔騰的景象,便激起他對山河殘缺、時勢飄零的無限感慨而創(chuàng)作此曲古琴名曲50首,以寄眷念之情。傳說中,九嶷山是賢王舜的葬地,所以在人們的心目中,自然成為賢明的化身。郭沔是一個終生未仕的知識分子,生活十分清貧。他所處的時代,正值元兵入侵,南宋王朝即將滅亡的前夕。而他又是一個反對茍且偷安,具有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的人,故他借九嶷山為“瀟湘云水所蔽”的形象;寄托他對現(xiàn)實的黑暗與賢者不逢時的義憤和對祖國美好山河的熱愛。
此曲版本很多,《神奇秘譜》原載共十段,各段標題為:洞庭煙雨、江漢舒晴、天光云影、水接天隅、浪卷云飛、風起水涌、水天一碧、寒江月冷、萬里澄波、影涵萬象。清朝以后逐漸發(fā)展成十三段、十八段不等。
樂曲以泛音演奏的引子開始,展示核心曲調,玲瓏的泛音成功的營造了煙雨朦朧的氛圍。入拍后,前半曲以按音演奏古琴名曲50首,主題曲調委婉舒展;過渡段以低音弦上大幅度的“往來”模擬了波濤翻滾的形象(《五知齋琴譜》上注有“水云聲”的提示),向后半曲奔騰激越的情緒發(fā)展。后半曲以極高音區(qū)的按音、大音程的按音散音之間的跳躍以及按音泛音相間等手法將全曲推向了高潮。之后速度減慢,不完整的再現(xiàn)主題曲調,結束在泛音尾聲段上。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自13世紀明初問世以后古琴名曲50首,數(shù)百年來廣為流傳,許多琴譜專集都收載了此曲,并被歷代琴家公認為優(yōu)秀的琴曲之一。近年,有采用古琴與大型民族樂隊的演變形式演奏此曲。